同瀚堂:一纸膏贴里的三百年叶氏医魂

同瀚堂 中药贴敷
儿科资讯 浏览量:43 发布时间:2025-09-28

在江西吉安的同瀚堂品牌运营中心“同瀚堂” 的匾额在晨雾中透着温润的光。第十代传人叶骁汶掀开药柜的木帘,瓷罐里黑褐如墨的药膏泛着草木清香 —— 这香气,与 260 多年前叶文华在赣州开馆时,案几上飘出的味道,竟似一脉相承。

故事要从清乾隆八年(1743 年)说起。那年,年轻的叶文华踏着江南的烟雨,叩开了叶天士的医馆大门。彼时的叶天士已是 “天医星” 般的存在,尤其在中药贴敷一术上独步天下。旁人瞧着他将药膏往患者穴位上一贴,便能消咳喘、止腹痛,殊不知这背后藏着温病学的深厚根基。叶天士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肌肤虽为屏障,却能借经络引药入脏腑,这便是 “内病外治” 的精髓。叶文华站在一旁,看师父如何根据四时寒暑调整药材配伍:春日风燥,膏中必加薄荷、桑叶以疏风;冬日寒凝,便添附子、肉桂以温通。那一方小小的膏贴,在叶天士手中,仿佛成了能 “窥探脏腑、拨乱反正” 的法器。


于都老街的一家同瀚堂同瀚堂旧址(拍摄于213年)

叶天士仙逝后,叶文华又随其子叶龙章研学。叶龙章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贴敷绝技,更将其系统化 —— 他将数百种药材按 “君臣佐使” 分类,标注出每种药材适合的贴敷穴位与剂量,甚至细化到不同年龄、体质患者的用药差异。近二十载的潜心钻研,叶文华的指尖早已磨出厚茧,却也磨出了 “一摸便知药材年份、一搭脉便晓膏方配比” 的功夫。他常说:“师父与师伯教我的,不只是配药贴敷,更是‘医者仁心’四个字 —— 能让患者少喝一碗苦药,便多一分体恤。”

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叶文华带着满箱医案与祖传药膏秘方,来到赣州章贡。同瀚堂开张那天,他在门楣上题下 “同气连枝,瀚海医心”,既暗合 “同瀚” 二字,也藏着对叶氏医脉的敬畏。很快,同瀚堂的贴敷术便在赣州传开:有久咳不愈的老翁,贴了三贴天突穴的药膏便呼吸顺畅;有积食发烧的孩童,敷上神阙穴的药饼,当晚便退烧进食。百姓们说,叶文华的膏贴 “像长了眼睛,专找病痛处去”,这背后,正是他从叶天士父子那里学来的 “辨证施治”—— 从舌苔颜色到脉象浮沉,每一个细节都藏着配药的密码。

两百六十余载风雨更迭,同瀚堂的膏贴配方在十代传人手中不断打磨,却始终守着 “辨证为先、药材为本” 的祖训。如今接过接力棒的叶骁汶,案头既摆着泛黄的祖传医案,也放着现代药学典籍。这位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药学专业的年轻人,从小便在祖父的药碾声中长大,听着 “叶天士三贴治顽疾”“叶文华雨夜送药” 的故事。他将现代提取技术融入传统膏方,让药效更稳定;用经络检测仪辅助穴位定位,让贴敷更精准,但始终不变的,是对 “药材要真、用心要诚” 的坚守。

“您看这贴敷,” 叶骁汶拿起一张刚调制好的药膏,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上面,映出细密的药材纤维,“它贴在穴位上,是祖辈的智慧在与现代对话,也是叶氏三百年的医魂,在继续守护着万家安康。”

从叶天士案头的第一笔药方,到叶文华赣州馆里的第一贴膏药,再到叶骁汶手中不断精进的配方,同瀚堂的故事,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传奇。它是叶氏族人跨越数百年的医道接力,是中医外治法在时光里的沉淀与生长,更是那句 “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劳” 的医者誓言,在岁月中永不褪色的见证。




扫码联系
电话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