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患者独自就医“痛点” 新兴职业陪诊师悄然兴起

陪诊师 陪诊服务
医疗时事 浏览量:17 发布时间:2025-10-08

第一次踏进医院,不少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困扰:不清楚科室位置、不小心排错队伍,或是面对多项检查不知从何做起,还有取号、缴费、排队这些环节,往往一等就是半天……如今,这些看病过程中的常见难题,正悄然被一种新兴服务所化解。


近期,记者在广州多家医院走访时发现,陪诊服务正逐渐走进公众视野——从公立医院推出的“暖心陪诊”,到市场上涌现的专业陪诊平台;从面向老年人、孕妇等特殊群体的定制服务,到覆盖就医全流程的陪同引导,陪诊师正成为医患之间的新“纽带”,为看病过程带来更多安心与效率。


暖心陪诊,精准服务各类人群


今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正式推出“暖心陪诊服务”,由陪诊员全程陪同患者就诊,从诊前咨询、取号排队,到陪同检查、领取报告,再到办理出入院手续,提供一对一的全程引导。“我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推荐合适的医生,协调检查时间,尽量避开就诊高峰,优化就诊流程,帮患者节省时间。”该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一服务尤其受到老年人、孕妇及行动不便患者的欢迎,有效缓解了他们独自就医的困难。


在跨境医疗方面,陪诊服务也延伸出更具专业特色的“港式服务”。位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的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内,健康管家冼楚莹与来自香港的护士、医生共同组成服务团队,为内地及港澳居民提供一站式就医支持。


“自2023年入职以来,我们已为超过220位商保客户提供陪诊服务,涵盖粤语、普通话和英语,同时协助安排专科就诊、处理保险直付等事宜。”冼楚莹介绍,对于行动不便的香港患者,团队还可协助将其从香港医院转至南沙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如果内地患者希望前往香港就医,或获取香港医生的第二诊疗意见,我们同样可以协助安排。”


据了解,目前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已有多家医院设立了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中山市人民医院也有望在今年10月底加入该服务体系。


市场化平台兴起,服务覆盖全国


除了公立医院提供的陪诊服务,市场化陪诊平台也在迅速发展。


记者在微信小程序中搜索“陪诊师”,出现了“陪诊呗”“杏林助手”“优享陪诊”等多个平台。部分平台关注用户已超万人,服务范围遍及全国300多个城市,提供陪诊、代办、跑腿等多种服务选项,价格体系清晰透明。


除了常规院内陪诊,一些平台还推出VIP服务,例如70公里范围内上门接送及全天陪同;针对单身或父母不在身边的群体,提供4小时手术陪同服务。“这些服务填补了传统就医流程中的一些空白,尤其方便了异地就医或无人陪同的患者。”某平台工作人员表示,平台会对陪诊师进行严格筛选,以保障服务质量。


陪诊师走向职业化,持证上岗渐成趋势


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陪诊员尹涵润(昵称“金花”)每天穿梭于门诊、检查室与病房之间,日行两三万步是常态。她不仅要帮助患者安排检查、优化流程,还要耐心解答疑问、安抚情绪。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七年前的金花体重曾高达356斤,日常行动都十分困难。2016年接受减重手术后,她成功减至140多斤,并成为该院的一名陪诊员。“如今我已成立了自己的陪诊公司,服务范围也扩展至中山一院、南方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等多家医院。”


金花是如何走上陪诊师这条路的?这要从减重中心的特殊患者群体说起。“来我们这里就诊的患者大多体重较重,有的心肺功能不佳、走路吃力,有的甚至需要搀扶,医护人员难以全程陪同,因此医院首创了陪诊服务。”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主任董志勇解释说,选择金花作为陪诊师,不仅因为她熟悉医院流程,更因为她本人就是减重手术的“过来人”,能以亲身经历缓解患者在术前的焦虑。“后来不少医院和陪诊公司都来学习我们的服务模式。”


金花向记者介绍:“在减重中心,女性患者通常有13项检查,男性有11项。BMI超过45的患者需加做颈部B超,心衰患者还要增加耳鼻喉等检查。”她会根据患者情况合理安排顺序,“空腹项目安排在上午,非空腹的放在下午,尽量不让患者饿肚子。”2023年10月,她通过专业考核,获得了高级陪诊师证书。“国家正逐步规范这个行业。在服务高端客户,例如保险公司或银行VIP时,陪诊师通常需要持证上岗。”她说。


据了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已推出医疗陪诊顾问培训项目,线上培训需完成40.5个课时,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证书。金花介绍,培训内容共分为11个章节,涵盖理论基础和实操技巧。“我们团队中有不少成员是在减重后重新融入社会,通过培训成为专业陪诊师。有位伙伴在肿瘤医院做陪诊,第一个月就收入2300元。这个行业多劳多得,勤奋的陪诊师月收入普遍能达到8000元左右,完全可以维持生计。”


陪诊服务潜力大,责任边界需明确


陪诊服务的兴起,不仅缓解了患者就医中的流程困扰,也减轻了家庭的照护压力。“如今很多夫妻可能要照顾四位甚至更多老人,一旦老人生病,子女往往分身乏术。”金花表示,陪诊师的出现为这类家庭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于异地就医的患者,陪诊师可以提前帮助预约检查、代取报告,减少患者来回奔波;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还可协助预约轮椅、专车,提供从接送、就诊到取药、提醒的全流程服务。


不过,陪诊服务也有明确的责任边界。“如果患者病情较重,例如患有心脏病、心梗,或年龄超过70岁,我们会要求签署免责声明。”金花强调,陪诊师主要负责流程引导与陪同,不承担医疗责任。“培训中也会学习应急处理,如遇突发情况,我们会第一时间联系家属并呼叫急救,全力确保患者安全。”


从公立医院的“暖心服务”到市场化的专业陪护,从“过来人”的经验分享到逐步规范的职业培训,陪诊服务正从“新鲜事物”走向成熟。董志勇表示:“陪诊服务是医疗体系的有益补充,它不仅帮助患者更高效地就医,也为不少人提供了就业机会。”随着行业规范的不断完善和专业队伍的持续壮大,陪诊服务有望惠及更多人群,成为改善就医体验、缓解医疗资源压力的重要支持力量。


扫码联系
电话联系